当前位置: > 凯时最优质的运营商 >
凯时最优质的运营商盛夏时节,在兴宁市兴田街道洋岗村枫树围刘屋周边,白天偶有老人小孩到新建的凉亭闲坐,到了夜晚才真正热闹起来,跳广场舞的、健身的、沿着池塘步道散步的,村民惬意休闲。很难想象,两年前,老屋周边环境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房屋危旧,杂草丛生,两块板子一个坑的旱厕破旧不堪……
近年来,兴宁大力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扎实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实施“美丽村屋”“美丽村道”等奖补项目为切入点,引导群众参与共建共享,以点带面、连线成片,走出一条有“齐昌特色”的人居环境建设之路。
2019年起,广东省全面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旨在发展打造1000个以上示范村引领带动,用10年时间全面整治提升全省1.97万个行政村的人居环境,努力再现岭南山清水秀、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要打赢这场仗,如何快速、高效、精准掌握“作战”进度,是摆在兴宁面前的一道考题。
兴宁是“中国围龙屋之乡”,现存客家围龙屋2500余座,在广大农村还有许多年代久远、底蕴深厚、各具特色的客家传统民居。然而,因后代迁出、久无人居,也产生了许多破损、危旧的“老屋”。“在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围龙屋、祖屋等,涉及人员多,村民祖屋情结重,‘三拆’难度非常大。”兴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三拆”实施有阻力,维修利用缺动力,不如赋予群众更多选择权,把刺激改造提升纳入我们的工作内容。经兴宁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深入一线实地调研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兴宁确定了以实施“美丽村屋”奖补项目作为示范带动、辐射周边人居环境整治的方式。
长效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要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客家人宗族观念深厚,重视宗族的公益事业,往往能形成强大的家族聚合力。在过去,以祖屋为单位、以热心宗亲为主力组建的村民理事会,多有定期筹资以维护老屋的惯例,对这项公益事业,大多数村民都会主动予以支持配合。如在“中国传统村落”龙田镇鸡公桥村,村民自发组建祖屋维修理事会,指导各宗祠老屋开展维护工作。在“谁来改”“怎么改”的问题上,兴宁结合了客家人的宗族文化、归宗情结,把主动权交给村民,最广泛地调动村民共建积极性。
面对客家人的“祖屋情结”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实际需要,兴宁予以正向的引导,让村民委员会、项目建设理事会或村民小组等作为建设主体,自主组织申报实施“美丽村屋”项目,并以此带动村屋周边人居环境整治和建设。
兴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对审核通过的‘美丽村屋’项目,我们会给予每个项目20万元的奖补资金,奖补资金要保证用于村屋外的人居环境提升和公共设施建设。”
据统计,目前实施的三批次项目中,“美丽村屋”占了70%。“有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我们都愿意多谋划项目,发力建设美丽乡村。”三新村上楼公益理事会会长李立波说。
自2020年至今,兴宁共实施三批次“千村示范、万村整治”项目248个。不到两年时间,撬动社会资金约7982万元,形成了“多点开花”的乡村建设图景——
龙田镇鸡公桥村,占地5047平方米、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兴宁市特色古民居龙和围周边,坍塌房屋、杂草丛生、泥泞小路不复存在,新建了公厕、路灯、水泥步道、防火通道、池塘围栏等,带“火”了龙和围周边的人气。
新陂镇三新村,中西合璧的特色民居上楼翻身楼,整体修缮一新,装饰了亮眼的墙绘,成了叶塘新陂“两镇五村”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区的一个美丽乡村打卡点,空了20多年的房屋有了人气,承租经营人罗玉玲计划在此打造集餐饮、民宿等为一体的休闲场所……
除了“美丽村屋”,客家人对建桥修路等公益事业的热心,成就了若干“美丽村道”,也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的又一个“齐昌特色”。
黄槐镇下宝龙村,村民多方筹集80多万元,拓宽了原先弯弯曲曲、无法供两车相会的狭窄村道,并通过绿化亮化工程提升了沿河道路景观,惠及周边近千名村民;
新陂镇上长岭村,村民筹集70多万元于“两镇五村”景观公路旁建设海瑾围熊屋道路。开出“美丽村道”的同时也打通了一条产业路,流转土地建设起藿香、玉米种植基地……
三批项目中,由农民群众以村民理事会为单位上报的项目占了85%。“建设什么节点,怎么规划设计,只要通过审核,都由村民自主去实施。让村民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兴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这其中,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也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枫树围刘屋项目,洋岗村党支部书记李飞等村“两委”干部主动带头,团结退休干部、党员、群众、乡贤等,做好政策宣传、解读,积极引导村民以多种方式参与到共建中来;黄陂镇学士村荣昌围项目,退休老党员钟玉朋等发挥“余热”,带头团结宗亲,自筹200多万元资金,完成老屋维修、停车场建设、道路拓宽等系列人居环境提升改造……
团结就是力量,同心绘就美好家园。实践证明,激发人民群众自主创新、团结奋斗的内生动力,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创造村民自己的美好生活至关重要。“只要我们凝心聚力,就能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好。”荣昌围修建委员会主任钟玉朋说。
今年以来,龙田镇丽溪村留塘片区村民王庆珍在自家小院里搭建了篱笆和瓜棚,种植了各式花草树木,建造了一座“美丽庭院”。走出王庆珍家不远,上留塘、下留塘两座老屋周边,陆续有乡村书屋、篮球场、儿童乐园、小菜园、龙眼果园;老屋门前的池塘,是省扶贫基金会捐赠建设的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设施(人工湿地),周边农户的生活污水排入池里,经过滤净化后排出……俨然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新农村社区。
村民理事会会长刘琼烈介绍说,2019年该片区实施了“小节点、微改造、大民生”项目,建成文体活动中心、休闲长廊、篮球场等设施,完成三清三拆、污水处理、修缮祖屋、拓宽村道、清理鱼塘等项目。该片区2020年申报的“美丽村屋”项目,是在此基础上的有效衔接。可以说,如今这个新农村社区,是在兴宁市委市政府相关惠民政策的引导下,村民积极谋划实施的成果。“为了把家乡建设得更美更好,大家都积极无偿让地,凝聚力是最可贵的。”刘琼烈说。
也正是因为这份“可贵”,丽溪村留塘片区通过各个小节点串珠成链,实现了由“一点美”到“连片美”的蜕变。
“为了最大化展示建设效果和实现成果共享,我们在前期项目审批中,确定了按照‘四沿村’(沿交通线、沿省际边界、沿景区、沿城市郊区)标准优先安排项目的原则。”兴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我们这种模式的带动下,群众参与建设的热情非常高,三批次项目我们共收到申请资料700多份。前期考虑到鼓励大家的积极性,我们倾向于‘多点开花’。下一步我们将根据现有建设情况和规划布局,部署以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的方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拥有众多古民居的黄陂镇陶古村就是打造连片示范的一个具体实践。位于其中的中山公祠,是一座形似“螃蟹”的、罕见的椭圆形围龙屋,据传明代知县祝枝山曾三次赐匾于此,中山公祠还陆续获评“梅州市古民居”“兴宁特色古民居”称号。早年,因久经风雨、年久失修,中山公祠屡屡出现房屋漏水、杂草丛生的景象。借着“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机会,村民成立了重修中山公祠委员会,筹资、设计、修整,于今年初初步完成建设。“村民捐资了150多万元,大伙踊跃出钱出力,合力完成了修缮工程。‘美丽村屋’的奖补资金则用于拓宽禾坪、围栏、路灯、便道等建设,不仅老屋有了新面貌,门前景观也越来越美。”会长石彦祥告诉记者。距离中山公祠不远处,万石围、龙光第、德成围、泰安围、安泰围等项目陆续推进建设,陶古村计划将六个“美丽村屋”串珠成链,发展旅游观光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乘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东风,兴宁市将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建设项目列入2021年度十件民生实事,坚持高位推进、高标准建设。截至目前,兴宁90%以上村庄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40%以上村庄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兴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兴宁将进一步发扬“齐昌特色”,用好古民居等资源,抓好项目实施,坚持建管并重,不断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效,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引导全民齐心共建“美丽兴宁·美好家园”。
在兴宁市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不到两年时间里,群众自主申报实施的248个项目,共撬动社会资金约7982万元。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多点开花”的乡村新貌,更多的是群众高涨的美丽乡村建设热情,和乡村振兴发展的动力所在。
在产业基础薄弱、财政资金有限的制约条件下,最大限度调动群众积极性、撬动社会资金,兴宁在这项工作中的“齐昌特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动员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把主动权交还给群众,既能激发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的热情,也能让群众根据急难愁盼进行“量身定制”。
从客家特色的传统民居围龙屋等切入,以“美丽村屋”带动人居环境提升,这也是兴宁找准乡村振兴优势与定位的一个有效实践。因地制宜,既能充分发挥群众的创造力,也能避免“千村一面”,多一些本土特色和优势。在保持乡村独具特色、各有千秋的基础上,加强区域统筹联动,建设全域美丽乡村。唯有真正探索出符合本地特色的长久振兴之路,才能为乡村振兴汇聚更多智慧与力量。
文 梅州日报记者:钟幸钰、见习记者:梁蕊、通讯员:彭胜辉、除署名外,其余图片均为钟幸钰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